书画收藏 远没想象的那么好玩
国运昌隆,盛世收藏,如今玩收藏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。加之媒体推波助澜,据不完全统计,现在国内介入收藏的群众大约近一亿人。 由于近几年书画拍卖价格一路高走,兼及“ 家有书画人不穷”的行内传统,玩书画收藏的群体,显然引领着潮头。收藏群体中,有官员、藏家、企业家、书画家、知识分子等等,有画廊、古玩店、装裱店、酒店等等,有大玩、小玩,精玩、普玩,先入、后进之分。场面很热闹,势头很旺,书画大有利,但笔者在此要说的是:书画收藏,远没想象的那么好玩。
据笔者近十几年的观察暗访及亲身实践,书画收藏,存在着几点误区。一是重“耳鉴”、轻目鉴,多人云亦云。书画收藏,自古是收藏行业的最高品级,它的文化含量几乎是最高的,需终其一生或全身心的投入。因此,行内有“瓷、玉三五年,书画一辈子”的说法。要玩,就得亲自深入研究,重视观摩比较,看真迹。而不是道听途说,跟着耳朵走。不要说入道三五年就信心满满、自视甚高,常会遭遇打眼泼钱的事,即使象米芾、乾隆、黄宾虹、一些故宫专家等等,也会犯走眼看错的毛病。那些人可是大师、专家一级的,尚且如此,我们呢?学问和见识能超过他们吧?况且许多人玩了几年仍是门外汉呢!所以,谦虚谨慎没有错,就少交学费。
书画收藏,如果藏家文化层次、眼光不高,应多请教行家和专家,这是其次。由于中原一带官本位思想严重,在书画收藏中,前些年不少人玩进了一批书画水平一般、但名头较大的书画,结果,近几年这些书画都开始在悄悄贬值。笔者有几位外省的大藏家朋友,对山东人热衷于跟风,就表示过“看不懂”。那么,这些书画,到最后就可能打水漂或低价处理。说来说去,这其中除了保真,还有个艺术眼光和审美层次的问题。菏泽一位搞地产的朋友,经笔者劝说,介入书画收藏,可操作上出了问题,他私下进了不少清代、民国时期的书画,其中也有极大的名头,待有缘见到时,笔者发现,许多都是假的。说到底,这属于太自信,不知书画收藏水有多深。去年,某单位一把手拿来林散之等几幅大师的书画来看,无一是真。这说明,谨慎还是上策。
为了保真,菏泽有许多人请进不少画家,当场作书画。但这里面的问题是,有些走江湖的画家名不副实,弄了钱就走人,其实书画本身平平,没多少升值潜力。因此,书画收藏,只对名头,不对作品,肯定也要出错,“隔行如隔山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古人遗留下来的书画珍品,除了看名头,那一定看画得如何,不然,仅以职衔和名头论,“元四家”中的吴镇,就肯定要排除在外。如果仅仅是玩,炒钱,图个乐和,另当别论。“真、精、新”,是书画收藏的不二法门,真是真迹,精是精品,新是品相好。这是对大众而言。对一个资深藏家来说,这个标准,也只是普通的标准,他有更高的准则要求。 师玉峰 (责任编辑:张硕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