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
——杜月涛和菏泽牡丹的第26次约会
又是一年花开时,菏泽百花园内人头攒动,但各色牡丹仿若置身事外,静静在花田里沐浴着露水和阳光,一动一静之间,记者看到了正在园内写生的画家杜月涛,细聊之下得知,杜月涛是中国文化部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。杜老师每年都在花会期间到菏泽写生,今年已经是第26个年头了,足见杜老师对菏泽牡丹的喜爱和菏泽牡丹的独特魅力。
未见牡丹,已闻花香。
4月14日,杜月涛和学生来到菏泽,杜月涛说:“菏泽就是我第二故乡,刚踏上这方土地,就已有欣喜之感,还未见牡丹就已经闻见牡丹的香味。”为能安心作画,杜月涛谢绝了许多好友的盛情款待,在百花园附近找了一处农家独院。来到菏泽第二天,天刚蒙蒙亮,杜月涛就迫不及待踏着露水到百花园中,生怕耽搁了一分一秒,看着满园盛开的各色牡丹花儿,杜月涛说但丁《神曲》里的一句话可以表达我当时的感受:“我向前走去但我一看到花,脚步就慢了下来。”菏泽花儿的魅力,花儿的诱惑,花儿的文化,着实令我陶醉与神往。
杜月涛的学生涂杰新向记者说:“我们每年在菏泽都会待一个月的时间,基本上是从花开画到花落,在这一个月内,杜老师基本上每天早出晚归,尽管已经50岁了,但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有活力。”另一位学生张连刚说:“有时候杜老师为节省时间,中午就在园内吃点烧饼喝点水,然后接着画画,所以我们基本上都是带着干粮出门的。”住农家小园,吃着凉烧饼,杜月涛却乐在其中。
胸中自有丘壑
一张80厘米见方的画板就是杜月涛作画的工具,案板虽小,但佳作频出。只见,杜月涛凝神静坐,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朵牡丹花来,别有一番高雅独特的韵味。画纸有三米多长、一米宽,杜月涛从从右至左画起,画一点,旁边的学生卷起来一点,画完三米画卷铺展开来,构图严谨,虽是一部分一部分完成却又完整的融于整体。始看似信笔所致,却处处匠心独运,丘壑自在心中。一幅画作完,周围观看的行人无不称赞。杜月涛说:“曹州这里盛开的牡丹花儿吸引了我二十多年。每年来看牡丹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,这收获别人是看不出来也体会不到的。”
艺术的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杜老师的学生张连刚向记者说:“张老师每年如同候鸟一样随同四季的变化而追寻着自己心中的绘画。春天到菏泽、北京公园里画牡丹,从花苞未绽到凋零,牡丹花谢了,老师就带我们去各大名山问师,待天气凉了,又到西双版纳勾勒奇花异草、参天大树。一年到头,四处写生,几十年如一日。”涂杰新说:“很多人对老师不理解,已经很有名气了,还四处跑受罪。不过这也正是杜老师的艺术境界不断提高的原因。”杜月涛此次来菏泽,随行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著名美术评论家袁宝林老师,70多岁的袁老师说:“我就是杜月涛的粉丝,看他作画真是一种享受,他笔下的牡丹更是一绝。杜老师人品朴素,视艺术为生命,值得后辈们学习。”
活到老画到老学到老
杜月涛说:“有一位天津的画家对我说:杜老师,往年来写生的老人都没有再见到,这次就咱们算老人了,明年我也退休不来了,让学生们来好了。我不明白,画家画画是自己的选择,为何要谈退休和受别人来与不来的支配?”
在写生旅途中,杜月涛不忘知识的积累,杜月涛从小就崇尚国学,并在祖父的引导下熟读“四书五经”、“老、庄”等经典著作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时,正当杜月涛因从事绘画艺术而扬名立传的时候,杜月涛却出人意料地选择重新进校园去读书,潜修十几年,一直坚持静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化,到北大北师大等高等院校研读、研究中西哲学。杜月涛说:“假如在绘画上,我像一座金字塔,塔基可能是流沙。要多读书,知识广博,方可纵横。”所以杜月涛时常教育学生要多读书,厚积方能薄发,不讲究知识文化的建设,作画就没了灵魂,如同花草在牛羊眼中一般,不过是饲料而已。
(责任编辑:张硕) |